最近出门逛街,放眼望去全是穿防晒衣的人,远远看过去像一群会走路的 “宇航员”!但咱低头一看,有人穿得像太空服一样严丝合缝,有人穿得跟蚊帐似的透风 —— 关键是!我闺蜜花 200 块买的防晒衣,和我妈在菜市场花 20 块淘的,乍一看长得差不多,这差价到底差在哪了?
上周我一口气买了 9 件不同价位的防晒衣实测,从地摊款到品牌货全搜罗了一遍,今天必须把这 “防晒衣鄙视链” 给大家盘明白!看完再买绝对不踩坑,先收藏再看,夏天囤货不迷茫~
先给大家看个离谱的对比:我买的 20 块防晒衣一拆开就闻到股塑料味,摸起来像雨衣布料;而 200 块的那件,拿到手就像摸到了冰镇矿泉水瓶,凉丝丝的特别舒服。
锦纶VS 聚酯纤维:贵的防晒衣基本用锦纶(尼龙),我那件 200 块的锦纶含量 90%,撑开能看到细密的透气网孔,出汗后衣服很快就能风干;而 20 块的聚酯纤维款,穿半小时后背就像贴了张塑料膜,汗珠全闷在里面,脱下来能看到衣服上的汗渍印子。 黑心商家套路:有些低价防晒衣标着 “冰丝材质”,其实是用回收塑料瓶做的再生纤维,我烧了一下边角料,20 块的冒黑烟还有刺鼻味,200 块的灰烬是白色粉末,果然一分钱一分货!展开剩余78%真人实测:上周去公园遛弯,穿 20 块的那件,脖子后面全是汗渍,领口都发黄了;换了 200 块的锦纶款,走了两小时后背还是干爽的,回家洗衣机洗了 5 次,布料依然柔软,这钱花得值!
之前我也以为防晒衣就是长袖外套,直到拆了两件衣服才发现玄机 ——20 块的防晒衣剪开后,布料就是普通化纤;而 200 块的那件,对着光看能看到布料里有银色的细闪,像是掺了 “防晒粉”。
原纱线工艺是个啥?
通俗点说,便宜防晒衣是靠后期喷防晒涂层(就像喷香水一样,洗几次就没了),我那件 20 块的洗了 3 次,用紫外线灯照已经能看到透光点;而贵的防晒衣用的是 “原纱线工艺”,把二氧化钛防晒颗粒直接纺进纱线里(类似巧克力豆融在面团里),我拿剪刀剪了块布料泡水 24 小时,紫外线透过率还是很低。
实测打脸现场:用紫外线笔照射两件衣服,20 块的布料边缘明显漏光,手腕处晒出了 “手表印”;200 块的那件,就算对着阳光举起布料,也几乎看不到光点,上周去海边玩了一天,胳膊居然没晒红!
买防晒衣时大家都盯着 UPF 值,但我翻遍 9 件衣服发现个大秘密:20 块的标着 “UPF50+”,但实际用仪器测只有 20+;而 200 块的那件,标签写着 “UPF40”,实测反而达到了 50+。
UPF50 + 不一定好:我试过一件 UPF50 + 的廉价防晒衣,布料厚得像冲锋衣,30℃的天穿出去,腋下直接捂出痱子;其实日常通勤选 UPF40-50 就够了,国家标准是 UPF>40 才能叫防晒衣,太高的数值反而牺牲透气性。
看检测报告!便宜防晒衣很多是 “虚标”,我要求卖家提供检测报告时,20 块的那家直接拉黑我,而品牌店秒发了 CMA 认证报告,紫外线透过率只有 0.1%,这才是真・防晒!
最让我崩溃的是透气性对比:20 块的防晒衣穿上像被保鲜膜裹住,举手时腋下闷得发痒;而 200 块的那件,腋下居然有蜂窝状的透气孔,我对着镜子做大幅度动作,能看到透气孔像小扇子一样开合。
廉价款:为了省成本,20 块的防晒衣基本没透气设计,我那件甚至把袖口缝死了,想卷起来散热都不行;
贵价款:200 块的防晒衣在领口、腋下、后背都有网眼布拼接,我拿吹风机对着袖口吹,另一端能明显感觉到风,这才是夏天该有的防晒衣啊!
社死现场回忆:上次穿便宜防晒衣去挤地铁,下车时后背全是汗印,白色防晒衣变成了透明的,尴尬得我一路捂着脸走;后来换了贵的那件,同样的路线,下车后衣服居然没怎么出汗,这钱花得太值了!
一开始我也觉得大牌防晒衣是割韭菜,但对比完发现:某网红品牌 200 块的防晒衣,和某小众品牌 100 块的,材质和防晒指数居然差不多!
别迷信大牌 logo:我买过一件 300 块的网红防晒衣,除了 logo 好看,透气性还不如 100 块的小众款;
认准国标 GB/T 18830-2009:不管价格多少,吊牌上必须有这个标准号,我那件 20 块的连吊牌都没有,妥妥的三无产品;
100-150 元是黄金价位:实测这个价位的防晒衣,既能保证锦纶材质 + 原纱工艺,又不会有太多品牌溢价,学生党和打工人闭眼入!
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我的 9 件防晒衣实测结论:
预算 100-150 元:选锦纶材质 + UPF40+,腋下有透气孔的款式
海边 / 长时间户外:优先原纱线工艺,洗 5 次以上仍能防晒
避雷:聚酯纤维材质、无检测报告、标着 “UPF100+” 的廉价款
发布于:河北省兴旺优配-兴旺优配官网-配资股公司官网-炒股配资安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