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一位单亲母亲遇到一件塌了天的事,听了老师的劝,结果被调剂了。
儿子611分,全省3300——34000的位次,大可以填省外211高校,如,大连海事。听了老师的劝,将保的机会放在兰州交大交通运输专业上,该专业2024年最低位次是43000,现在位次超出去年9000位,为了保险,还勾选了服从调剂。
本以为十拿九稳,满怀憧憬填地等待二十天,等来的却是兰州交大“土木工程”调剂通知。那一刻,真感觉天塌了! 能上211的分数,选了“双非”院校的王牌专业竟也保不住?
该文评论区瞬间炸锅。有人认为这位母亲是编的,还贴出去年录取位次截图,这位母亲只能反复辩解“今年新高考,多少人入坑?谁拿孩子开玩笑!”自述焦虑得2天没有吃饭。这件事引发不少家庭相似的恐慌——高分并非保险箱,志愿填报的毫厘之差,足以让期待碎成一地鸡毛。
真实情况如何?
交通运输专业2025年在河南仅招18人(2024年为24人),而报考人数激增导致实际录取位次飙升至35,200名(2024年为43,459名),34,000名位次恰好卡在“录取边缘”;交通运输与土木工程同属“交通运输类”专业组,服从调剂时可能被分配至组内任一专业;该校交通运输2025年报录比高达 1:22(18个名额吸引超400人报考),直接推高分数线。
这场争论的漩涡,本质是信息差与认知差的碰撞。质疑者手握历史数据,坚信“分数到位=专业稳赢”,却忽略了考生志愿扎堆等,导致某项专业分数的“大小年”现象。结合当下动辄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爆火,其核心贩卖的,正是家长对庞杂信息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——“认知差”已成为一门价值数十亿的生意。而普通家庭,往往只能依赖老师经验、网络碎片信息或过往“常识”进行决策,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“高分低录”的陷阱。
更深层的撕裂,在于对“专业价值”的极端化评判。调剂结果揭晓后,“土木工程”成了网友争议焦点。一方哀叹:“土木未来20年都不会好!”视其为“天坑”;另一方则试图纠偏:“兰交土木是进铁路局房建公寓段的,妥妥好单位!” 甚至有人分享成功案例:“儿子兰交土木本科,考研桥隧,23年毕业工作很满意。”这映射出社会对专业的刻板标签化——将“土木”简单等同于“下工地”,却无视其细分领域(如铁路基建、智慧建造)与院校特色(兰交的铁路背景)。我们是否也陷入了“唯热门论”的认知牢笼,而失去了对专业内涵与个体适配性的理性判断?
值得警醒的是,评论区弥漫的“焦虑贩卖”气息。当“天塌了”“饭都没吃好”的个体情绪被无限放大,很容易滑向对现实的片面渲染与绝望情绪的集体宣泄。然而,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制造恐慌,而在于 “看别人的故事,长自己的见识” 。
这位河南母亲的经历,其价值在于撕开了志愿填报系统的复杂性:它提醒后来者,分数之外, 政策解读、风险预判(如是否服从调剂)、专业深度调研(而非仅看名称冷热) 同样生死攸关。与其沉溺于“如果当初选了211”的懊悔,不如正视现实:专业并无绝对“冷热”,只有与个人志趣、能力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契合度。兰交土木毕业生进入铁路系统后勤岗位的路径,或是基建带来的海外机遇,同样是一条值得探索的人生赛道——关键在于,能否打破信息茧房,主动寻求专业的真实图景。
普通家长和考生要做的其实很简单,关注教育部阳光志愿报名系统,那里的专业分析和志愿组合推荐,是教育部组织高校和专家们花不少时间建立的,其专业背景分析和组合推荐远比外面的报师更可靠。
高考志愿,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漫长人生规划的起点。当千万家庭为高考志愿殚精竭虑时,或许更应思考:我们是否过度聚焦于“避免踩坑”,而轻视了培养孩子应对变局、在“非理想路径”中开拓可能性的韧性与能力?正如那位用扁担挑起行李走出考场的广西女孩刘燕所启示的:自立自强的精神与适应变化的生命力,远比一纸录取通知上的专业名称更能定义未来的高度。毕竟,教育的终极答案,从来不在家长焦虑里,而在每名考生直面现实、理性抉择并奋力前行的足迹中。
你怎么看这位母亲的遭遇?欢迎留言讨论。
(图源网络,图文不相关,侵联删)
兴旺优配-兴旺优配官网-配资股公司官网-炒股配资安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